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
截至2019年底,上海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958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37人),包括两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973计划项目及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重点研发计划高技术领域等专家组成员6人、国家重大专项副总设计师1人、国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1个团队连续获得2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支持、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5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2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
上海光机所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按照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发展规划的要求,紧密结合上海光机所“一三五”发展目标,在高功率激光、信息光学、光学与激光材料科技领域与国外开展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同时,上海光机所根据各国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合作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策划、设计和组织了若干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国际合作模式。通过组建联合实验室,组织高水平国际会议,承担多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和培养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重实效的国际科技合作,提高了上海光机所在国际科技界的地位。
一、组建联合单元,扩大上海光机所的影响力,提升所的国际学术地位。
2012年4月28日上午,中韩高能量密度激光物理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和韩国科技部部长李周浩共同为中心揭牌。李周浩在致辞中指出,中韩联合研究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积极努力,对韩、中两国科技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韩方合作单位韩国原子能研究所是拥有50多年历史的优秀研究所,在原子能领域取得了一些世界级的成果,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上海光机所在等离子体、激光核聚变等方面取得许...
上海光机所十分重视院地合作,近年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密围绕先进激光产业链,先后建立了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上海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和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三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在产业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服务企业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做出积极贡献。还与红塔证券等共同组建激光产业基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融合...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作等在内的系列科普工作,获得...
超强激光科学卓越创新简报
(第二百六十六期)
2022年4月18日
上海光机所利用空气激光实现温室气体高灵敏度测量和CO2同位素分辨
近期,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利用空气激光,发展了高灵敏度的相干拉曼光谱技术,实现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定量检测、多组分同时探测和CO2同位素分辨,温室气体探测灵敏度达到0.03%,信号稳定性达到2%的水平。相关成果以“High-Sensitivity Gas Detection with Air-Lasing-Assisted Coherent Raman Spectroscopy”为题发表于Ultrafast Science。
超强超短激光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大气遥感提供了有力工具。这一方面得益于高能量飞秒激光成丝在大气中远距离、无衍射传输的能力;另一方面,飞秒激光成丝诱导的一系列次级辐射源,如超连续白光、空气激光、分子荧光等,为大气遥感提供了天然的远程“探针”。因此,基于超快激光的光学遥感技术在过去二十余年来备受瞩目。近几年,“空气激光”的发现与广泛研究为超快光学遥感注入了新的活力。空气激光,以无处不在的大气为增益介质,以飞秒激光成丝产生的等离子体通道为载体,并具有强度高、光谱窄、空间指向性好、与泵浦光束天然重合等优点,使其成为大气检测的理想“探针”。然而,利用空气激光进行大气检测,在原理方法、灵敏度和稳定性等方面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该研究中,通过采用外加种子放大和偏振滤波技术,有效提升了相干拉曼信号的信噪比,显著抑制了超连续白光产生引起的背景噪声和信号抖动,极大地提升了探测灵敏度和稳定性。利用空气激光辅助的相干拉曼散射技术,该研究团队测量了大气中CO2和SF6的拉曼信号强度与相应气体浓度的定量关系,CO2和SF6的最小探测浓度分别达到0.1%和0.03%的水平,最小信号抖动为2%。
空气激光辅助的相干拉曼散射技术融合了飞秒激光和空气激光的双重优势:飞秒激光光谱宽、脉宽短,结合飞秒激光成丝的光谱展宽和脉冲自压缩效应,可以同时激发很多气体分子的相干振动;空气激光光谱窄,用其作为探针,光谱分辨率高,可以有效区分不同分子的拉曼指纹。因此,该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空气中常见温室气体浓度的高灵敏度检测,并且具有多组分测量和同位素分辨的能力。该研究团队在空气、CO2和SF6的混合气体中展示了该技术多组分同时测量的能力,并在实验上证实了该技术在12CO2和13CO2同位素分辨方面的优势。
多种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关联测量以及CO2同位素检测对于追溯大气污染的源头,研究碳循环过程、确认碳排放的源和汇具有重要意义。相信,通过高重频、大能量飞秒激光技术以及高灵敏度探测技术的创新发展,有望将该技术的探测灵敏度提高到ppm甚至ppb水平,探测距离从实验室尺度扩展到公里级的自由空间尺度,满足大气检测的实际应用需求,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
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重点项目、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中科院青促会等项目的支持。(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供稿)
图1 空气激光辅助的相干拉曼散射技术的基本原理:(a)空气激光和相干拉曼散射的产生过程示意图;(b)展宽后的泵浦光谱与原始光谱的对比;(c)空气激光的频谱和空间分布。
图2 利用空气激光辅助的相干拉曼光谱技术测得的(a)空气中浓度为0.5%的CO2,(b)浓度为0.1%的SF6,(c)浓度为0.5%的CO2与浓度为0.1%的SF6混合物的拉曼信号;(d)空气中浓度均为0.4%的12CO2和13CO2的拉曼信号。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